- 深圳十大优势及其在大湾区的纽扣作用
- 2019年02月20日来源:证券时报
提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其中11个城市的协调发展,是湾区内城市群的发展。湾区内每个城市的功能和定位是不同的,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主要是由它们具有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和短板所决定的。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其中11个城市的协调发展,是湾区内城市群的发展。湾区内每个城市的功能和定位是不同的,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主要是由它们具有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和短板所决定的。
一方面深圳作为世界一线城市,与大湾区的东莞、珠海、中山、佛山等城市相比,是大湾区中的引擎城市、核心城市,另一方面,深圳又与大湾区中的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又具有其个性化的特点。
按照扩展了的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将不同的结节点与节点区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城市集合,进而可以按照这个集合中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将其中的城市划分等级。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等级体系,可以将其中的11个城市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香港、澳门,第二类为深圳、广州,第三类为珠海、东莞、中山、惠州、佛山、江门和肇庆。其中的第一类、第二类城市为引擎城市。所谓大湾区的引擎城市,实际上就是大湾区的核心城市,这是深圳与香港、澳门以及广州的定位。
按照莫克尔斯大城市现代化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2%以下,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5%以上,医生人均服务人口在100人以下,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等,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基本都达到了现代化城市的门槛值。大湾区这11个现代化莫克尔斯大城市应在经济上进一步加深融合,需要一个发挥“纽扣”作用的城市,深圳在整个大湾区中能起到关键性的纽扣作用。
深圳的纽扣作用是指深圳是大湾区内11个城市的关键联系点、关键区域结点,是连接香港、澳门与大湾区内其他8个城市的“咽喉”,是连接大湾区海内外市场的枢纽。
深圳的纽扣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度、对外经济交流、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公共管理等方面。香港、澳门实行彻底的市场经济制度,深圳在中国国内、在大湾区内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可以进一步吸取并采纳香港、澳门有效的市场经济制度,然后逐步传递给大湾区内其他城市,担当市场经济制度“传递手”,进而提高整个大湾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香港、澳门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对接世界上先进的做法,深圳可以将其可模仿的公共管理机制吸收并传导给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大湾区内的第三类城市可以借助于深圳强化对外经济交流,并从各自的城市优势出发提高自身的城市国际化水平。
深圳之所以能够在大湾区中发挥“纽扣”作用、枢纽作用,关键在于深圳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第一,区位优势。深圳毗邻香港,与澳门海上距离也非常近。深圳与香港的高铁已经开通,连接深港两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进一步提高了深圳的区位优势。
第二,经济规模优势。深圳GDP已经超过香港、广州,在亚洲各大城市中排在前五位。2018年深圳GDP超过3000亿美元。深圳人均GDP在主要城市中排名最高,到2018年就已经达到3万美元左右。深圳GDP是肇庆的10倍,但面积只有肇庆的八分之一;深圳GDP是东莞的3倍,但面积只有东莞的81%;深圳面积略比大湾区第三类城市中的中山、珠海大,但GDP是中山的6倍多,是珠海的8倍多。
第三,产业和企业结构优势。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深圳的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的行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增长和医药制造业等。在纽约、伦敦和东京三个全球城市中,纽约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制造业中心、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经济决策和控制中心等,东京与纽约一样,除为国际金融中心等之外,还是国际制造业中心,但伦敦不是国际制造业中心。深圳的产业优势不仅在金融,还包括制造业,未来深圳的方向不仅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应成为国际制造业中心。从企业结构看,在深圳的排在世界500强的企业起核心和拉动作用,深圳的中小企业发达。
第四,人力资本优势。大量高层次人才在深圳集聚。
第五,金融资本优势。深圳的金融业发达,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各类金融资本在深圳集聚。
第六,公共管理效率优势。深圳公共管理的服务意识强,深圳公共管理水平较高,企业和居民的满意度高。
第七,政策优势和竞争优势。深圳前海具有一系列政策优势。整个深圳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深圳已成功将其政策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第八,市场开放度优势。深圳对外开放水平高,出口值在国内大中城市中长期排名第一。
第九,创新优势。深圳企业创新能力强,深圳一年的专利相当于英国、法国、瑞典和荷兰之和。
第十,产业链优势。在高端制造业方面,深圳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包括生产性服务业。
当然,深圳也有其发展方面的“短板”。深圳未来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世界一线城市共同存在的大城市病,即人口密度会越来越大,城市公共服务供求矛盾会日益突出,城市发展潜在可利用空间制约会日益突出,土地成本高、房价高、城市更新成本高,城市二元特征明显,存在接近区域发展“均衡陷阱”(发展固化)的风险等,这些都是深圳的“短板”,也是深圳与大湾区内东莞、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相比,所存在的劣势。
从整个大湾区看,包括东莞在内的第三类城市的优势在于,土地成本较低、房价在可控范围之内,城市更新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后发优势和模仿优势,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未来增长潜力大等等。比如,佛山是第三类城市中经济规模最大的,其面积为3798平方公里,接近深圳面积的一倍,未来发展潜力大。
深圳发挥引擎作用和“纽扣”作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开其“短板”。深圳在拓展其土地空间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设立深汕合作区,未来此类拓展土地空间的模式还可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