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加速聚集全球资源 积极打造中国硅谷
- 2018年11月27日来源:界面新闻
提要:谈及创新创业环境,创业者多将深圳比喻为“中国硅谷”。资本因素成为深圳早期吸引创新企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成立深创投,吸引红杉资本、淡马锡资本等国内外知名风投机构集聚深圳。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的到来成为中国举国皆知的大事,而如今诺贝尔奖得主早已成为深圳的常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樊建平所言,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之地,深圳正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深圳目前已经组建了包括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暨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等在内的10所诺奖科学家科研机构。
诺奖得主的到来只是深圳良好创新生态背后的冰山一角。一项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等机构于11月21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显示,深圳在中国副省级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一,位列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前三甲。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等重大战略布局和规划中,深圳的创新“引擎”作用不容忽视,全球心怀梦想的创业者蜂拥而至。
但在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对标世界级创新之都,深圳仍有不短的差距。“尤其是当全国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深圳的开放优势不再,下一步必须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打国际牌。”
“创新生态”要素:风投、政策、产业
谈及创新创业环境,创业者多将深圳比喻为“中国硅谷”。
华为、腾讯、大疆等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为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柔宇、奥比中光、迈瑞医疗等一大批创新活力十足的明星企业,谋求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话语权。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万余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6639亿元,同比增长11.24%。
没有名牌大学和国家级科研大所的深圳,何以崛起成“中国硅谷”?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崛起背后实质上是其创新生态带来的巨大“磁吸效应”。
“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多年来深圳在创新环境、政策支持和资本助力等方面不遗余力。人才、资本、政策构成了强大的创新生态。”他说。
林江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创新生态的形成“既有偶然性、又兼有必然性”。
林江曾对深圳的创新环境做过系统调研,他认为2005年极为关键。彼时,深圳正考虑未来发展定位。囿于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产生的竞争关系,选择在风投机构上发力。
“彼时,无论是香港还是国内其他大城市,在风投机构的政策上都没优势,深圳就是抓住了这个契机。”林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疆无人机诞生在香港科技大学,但最后是在深圳孵化并走向全球市场,恰恰是因为香港并非风投中心。“大疆的成功,促成深圳下定了决心。”他说。
资本因素成为深圳早期吸引创新企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成立深创投,吸引红杉资本、淡马锡资本等国内外知名风投机构集聚深圳。
“深圳的创新生态最早独特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风投机构,又因其完善的供应链基础集聚了大批创新型企业,以致创新人才蜂拥而至。”林江认为,深圳正是从一个点最终形成了政策、资本、人才与产业创新生态的闭环。
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在2013年举家回深圳创业前,早已是全球3D视觉、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他选择在深圳创办奥比中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深圳的风投、供应链产业基础。
“创新型企业风险性极高,一般很难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支持,深圳的风投集中而且专业。”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李辉表示,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是风险分散、利益共享的主渠道,能够适应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激励更多人才投身其中。而且,深圳每年以不低于4%的财政收入投入科技创新。
奥比中光副总裁陈挚还进一步指出,把实验室粗糙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场景应用的产业中去,最重要的是产业化能力。在美国硅谷,数月内样品未必能够成型,而在深圳最快只需一个星期,在珠三角半径内可以随时找到供应商资源。
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张思平在2018全球智能化商业峰会上评价,正是以风投机构为代表的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以高交会为主要平台的高科技教育市场体系、为华强北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服务配套市场体系等创新生态催生了如今的深圳高科技产业的繁荣。
利用大湾区平台聚集全球资源
在樊建平看来,深圳的优势在于政策和产业基础,但短板也很突出。
“一方面,深圳由于缺少由国家布局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稀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是显而易见的短板。”他举例称,深圳之所以大力吸引诺奖人才,出发点就在于补足基础创新能力短板。
郑宇劼也认为,深圳是一个重视应用型、产业化科研的城市,在10余年内创新层次更关注E(Engineering工程)和T(Technology科技),忽视了S(Science科学)。
实际上,深圳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引进全球高端人才,仅2017年,深圳就累计引进海归1.8万人,其中引进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44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116个。
但在林江看来,不能只见金字塔尖,而不构建金字塔底。“深圳不能只在高端人才上发力,也应该重视产业技能人才。深圳当前制造业还拥有很大的比重,在制造业转型先进制造业过程中,只有培养足够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构建扎实的金字塔底部,支撑创新持久发展。”
同时,林江也注意到,在国内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深圳在开放方面的独特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包括杭州、成都在内的创新城市正在快速崛起为各自区域内的创新中心。
“事实证明,政策、资本、人才等创新生态模式是可以被复制的,如果深圳还是按照以往的发展套路,那深圳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林江如是说。
深圳并非没有新优势可依,林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恰恰就是深圳“独一无二”的优势。
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深圳如果与港澳竞争,无论是在科研水平和国际资源上都处于劣势,深圳应该将港澳的优势变为自己的优势。
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深圳对此的保障力度与硅谷相去甚远。一位知识产权专家在深圳市政协举办的委员议事活动中指出,随着创新主体活跃程度加深,当前深圳已经是知识产权遭侵权的重灾区。
林江建议,深圳不妨参考或借鉴香港一些成熟的做法,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他还指出,深圳的金融更多的还是一个叫地区域性金融中心,且大部分集中在产业金融。深圳缺乏的是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港澳尤其是香港的优势。
“国际化配置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将某个产业对接国际化资源,例如国际一流的资本、人才,一流的供应商、运营商。”林江认为,要把深圳的产业资源进行国际化配置,单靠深圳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依靠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平台。“加速聚集全球资源,离不开大湾区。”林江说。